亞里斯多德很遙遠。
有多遠呢?他的活動空間在海與大陸另一端的巴爾幹半島、希臘半島一帶;他的存在時間則是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的超級老人。我們認識他嗎?好像知道他是柏拉圖的學生,好像知道他幾句名言(請不要馬上想到「我思故我在」,那是笛卡兒說的),好像知道他很博學很百科全書。或者記憶力稍好的還知道,他在歷史課本裡與蘇格拉底、柏拉圖一塊兒被稱為「古希臘三大哲人」……除此之外,沒了。
那我們比較認識亞歷山大嗎?除了知道亞里斯多德是他老師,知道他率軍開疆闢土直到世界盡頭的印度和阿富汗(當然要過很久以後人們才知道那離世界的盡頭還早得很),知道他英年噶屁,知道在他死後亞歷山大帝國就分裂進入所謂「希臘化時代」,知道最近一任亞歷山大是柯林法洛……我們還知道什麼?好像也沒了。
認真說起來,如果我們只是透過歷史課本認識出現過的每一個名字和名詞,那些人那些事也只能留在課本的頁面上,繼續扁平地成為另一些考卷選擇題的選項。歷史雖然教人困惑,偶爾讓人局促不安,但人類顯然對過去人事物擁有高度興趣,總有人要收集故事遺事往事,透過各式各樣的方法保存、轉化或扭曲這些東西。因此我們在有生之年會不斷看到N種版本的中國歷代王朝影集,感覺好像每個知名外國女星都演過英國都鐸王朝電影或電視劇。歷史永遠暢銷,難怪義大利史學家克羅齊要說「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」。
這部小說雖以《我的學生亞歷山大》為名,實際上卻是以亞里斯多德的第一人稱觀點寫成(不免令人聯想到美國知名史家史景遷的《康熙》也是從康熙皇帝的第一人稱觀點撰寫)。作者里昂之所以使用第一人稱,大約是為了消除遠古希臘世界與當下世界的文化扞格(除了很血腥、很重男輕女,課本可不敢教那時候同性愛才是主流呢),同時藉著亞里斯多德的眼睛描述仿若異國的古老風景,使讀者更快意地踏上馬其頓的土地。小說交融「少年亞里斯多德如何前往雅典學園」與「亞里斯多德如何教導亞歷山大」兩條支線,有血有肉地重建了亞里斯多德和亞歷山大這對千古師生。
其實所有的歷史小說家都是業餘的歷史學者(有時比學者更專業)。像里昂參考大量的歷史材料和相關研究,把普通讀者望而生懼的研究論文轉化成流暢好看的小說,完全可以說是歷史小說家的看家本領。於是讀者可以看到亞里斯多德如何孤獨地思索萬事萬物的道理,還會解剖死人骨頭做研究;於是亞歷山大也不再柯林法洛,他聰明善戰還有追尋新世界的強大好奇心。
亞里斯多德就再也不遠了。
當然,亞歷山大也是。
(推薦安娜貝爾.里昂《我的學生亞歷山大》,野人出版,2010.12)